• 歡迎訪問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門戶網站——蘄州在線! 關注微信 關注微博 關注抖音 關注快手
    蘄州在線
    搜索

    蘄州工業發展史 | 歷史和民族工業

    發布時間: 2023-6-5 14:03| 發布者: 蘄州在線| 查看: 249| 評論: 0

    (本文轉自古今蘄談公眾號。熱愛蘄春歷史,關注古今蘄談。)
    蘄州鎮的前身為“蘄口鎮”,“蘄口鎮”最早見于記載的為隋開皇九年,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。據《宋史·孝宗二》載,“宋乾道六年(1170年)六月癸西(二十四日)置蘄州蘄春、黃州齊安監鑄造鐵錢!碧I州蘄春監鑄造鐵錢應是蘄州工業的鼻祖。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,州人馬光照率先在銀山建窯采煤,開創了蘄州近代工業的先河。清咸豐四年(1854年),太平天國在蘄州立足后,曾遣400余人來蘄州銀山建窯采煤,所掘之煤遂運往天京(今南京)。清光緒元年(1875年),清政府在廣濟盤塘設立“湖北官煤廠”。廣濟黃家山,蘄州銀山屬其礦區之一,銀山日獲煤六七十擔。民國至解放初期,鎮內工業是以私營手工業為基礎,逐漸發展狀大的,企業門類有采礦業、電力工業、棉麻紡織業、化工制皂業、印刷業、礱(碾)米業、釀造業、漂染業,此時鎮內有:蘄州工業發展史 | 歷史和民族工業
    匯源碾米廠。1924年由州人管明良集資興辦,日產二機米2.4萬斤,時有雇員13人,抗日戰爭開始后停辦。星明電燈公司。1930年9月,由州人管明良集股在蘄州石牌樓開辦,1931年長江大堤潰決,發電機組淹沒,公司倒閉。匯通碾米廠。1926年由州人張靈甫在石牌樓獨資創辦,日產二機米2.4萬斤,時有雇員15人,抗日戰爭爆發后停辦。德豐碾米廠。1928年由李姓人氏獨資創辦,日產三機米1.44 萬斤,時有雇員11人,日本人侵入蘄州后停辦。裕豐米廠。1946年由州人李德華、張暢先、黃石人駱清高合股創辦,廠址在北門外石牌樓,時有雇員12人,日產三機米2.4萬斤,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收。慶豐米廠。興辦時間不詳,由龔仲明創辦,廠址蘄州城外新街,1953年停辦。蘄州天主教堂棉麻紗廠:民國初期由蘄州天主教堂興辦。設備從意大利國購入,工人均為當地天主教徒,生產棉紗、刺繡、織襪等產品,抗日戰爭前夕更名“繡花廠”,時有教徒10余人,蘄州鎮解放后停辦。蘄州工業發展史 | 歷史和民族工業
    恒星工廠。1929年由縣實業局局長、鎮內竹林湖村人余肇柏先行在城內儒學創辦“工藝傳習所”,1930年初,余肇柏、鄭楚斌等10人集資購入織布機10臺、提花機和搖絡機各1臺,再行在城外開辦“恒星工廠”,時有工人30人,生產“愛國細布”、“葛麻彩色布”和“國花滌”等產品,后因產品積壓,資金周轉不靈而倒閉。精益木機廠。興辦時間不詳,時有木質紡機4臺、工人7名,生產棉紗產品,同時制售木質紡機。菁華紡織廠。1945年何仕雄創辦、胡靜一承手經營,1948年擴大至紡紗機10臺、織布機4臺、織毛巾機2臺、織毯機1臺、工人30余人。產品有棉紗、棉布、毛巾、棉線毯。祥太肥皂廠。首由州人李德華、張云山、方立華并延請一劉姓工程師集資800大洋籌建祥太肥皂廠。廠區占地面積畝余,建筑面積350平方米,搭建爐灶2座,木制冷板20片,鐵桶20只,雇工4人,當年生產肥皂50余箱,1933年初因產品質量不穩第一次停辦。同年4月,李德華邀約王從澤、柯干青入股,重新開辦;并附設“恒利錢莊”作資金保障。1935年2月,錢莊倒閉,資金鏈中斷,祥太肥皂廠第二次停辦。稍作休整后,李德華遂邀約蘄州百貨業大枷馮人和,周洪太加盟恢復祥太肥皂廠,同時將廠區由饞頭尖北移至新街頭,時有工人10名,年產肥皂26噸。1938年秋,祥太肥皂廠遭日軍飛機炸毀。1940年4月,李德華獨資在石牌樓街上創辦“美華肥皂廠”,是年產肥皂14噸。此后至1949年初,肥皂年產量均在20噸左右徘徊,時有工人8名。1949年5月,美華肥皂廠重獲登記開業,但規?s小,時有工人4人!皹犹焙汀懊廊A”肥皂廠生產的洗衣皂,注冊商標為“鷹球”和“金鼎”牌,產品暢銷省內外。蘄州工業發展史 | 歷史和民族工業
    勞動牌肥皂廠。1951年由卅人李成祥獨資創辦,廠址新街30號,時有工人4名。賢麟閣石印局。30年代初由州人黃廣榮創辦。有石印機1部,日軍侵占蘄州后停辦。文明堂石印局。30年代初由廣濟人宗月軒來蘄創辦。有石印機2部,工人40人,主要業務為承印商標、表格及《蘄春日報》等,并兼賣文具、書籍、筆墨紙張,日軍侵占蘄州后停辦。道中石印局。30年代初由胡道中在蘄州創辦。有石印機1部,1938年秋日軍侵占蘄州時遷劉河。1945年日軍投降后復遷蘄州。同文石印局。1945年由州人梁福茂與人合資在劉河創辦,同年遷往蘄州,有石印機1部,1949年停辦。蘄州電米廠。1951年7月投產,廠址位于蘄州石牌樓街。初始有15千瓦發電機組和86馬力汽油機各1臺,一般為白天碾米,晚上發電照明,以3條線路向城內外供電,后因用電戶增多,1953年7月將發電機改為60千瓦機組至1966年系統電源輸入蘄州后停辦。蘄州醬園鋪。最早見于記載的為清乾隆年間的“恒祥”醬鋪(南京商幫開辦)。該醬園鋪在以往腌姜的基礎上改良試制醬姜成功。傳承100多年后于光緒年間迅速發展壯大,是時紀萬元、卞義和、恭太和、王元豐四大醬園鋪競相研制生產油姜。生產季節,每個醬園鋪除常年雇請的5-6名工人外,還雇請零時工5-6名。以上醬園鋪生產的油姜曾暢銷長江各大中商埠。后成蘄州名產。蘄州鎮解放后,一些規模不大,有工業因素的廠、鋪應運而生,較為有名的有:吳杏生創辦的“群益染織廠”;郭芙蓉的“漢新布廠”:黃履昭的“一新襪廠”;劉金庭、黃炳記的制糖廠;許先春、許先智、許松山、許先元、許有成的油脂加工廠;李太吉、劉寶華、劉香民、湯漢金的金屬品制造廠;黃華良的交通工具制造廠;蘇長清、張明良、范楚華、胡耀啟、張三友的染坊;朱普旺、朱普德、朱普叢、朱普昭的絲線廠等。這些行業的廠、坊,多為家庭式作坊,而實力雄厚,資本較大的多雇有工友,這一時期生產和加工大多是人們所需的日用品。1950年興建,次年7月投產的“蘄州電米廠”是鎮內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業,其工業產值占當年全縣國營工業總產值的7.35%。1952年3月24日由陳貴保牽頭創辦的“聯營藕粉廠”,為蘄州鎮解放后第一家互助合作聯合企業。1952年由東門大隊劉理清牽頭創辦的“生產互助藕粉廠”時有職工90人,為鎮內同期互助合作聯合生產、經營的最大一家互助聯合企業,其生產的主要產品“藕粉”出口前蘇聯,為國家換取了急需的外匯。據1952年年中的《蘄州工商戶》花名冊統計,截止1952年六月底止,鎮內共有各類廠、店、鋪、坊545戶(家)。資料來源《蘄州鎮志》(初審稿)。

    蘄州工業發展史 | 歷史和民族工業

    文熱點

   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,这里只有精品亚洲,人妻av中文无码专区,国产一级a 在线观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