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元宵節也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,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王朝就已經有了,而元宵節的風俗,相信大家知道的也有很多。例如,吃元宵、舞獅、舞龍、“送花燈”等。其中,元宵節賞燈更是始于東漢明帝時期,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,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歷程。
然而,元宵節其實還有一個風俗,相信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。那么,是什么呢?就是“走百病”。
何為“走百病”?說白了,就是自明清以來一種北方的風俗,有的是在正月十五進行,有的是在正月十六進行。每到“走百病”的時候,婦女們都要身穿節日的盛裝,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,然后,走橋渡危,登城,摸釘求子,直到深更夜半,才開始回家。
當然,此項運動,也多在婦女、老人、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。最初也只限于婦女,因為舊時的婦女由于多操持家務,養兒育女,身體就相對勞累,體質也相對較弱,容易生病,而“走百病”則正好可以達到一個祛除病邪的目的。
比如:依據明朝作家劉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春場》中的記載,我們可以得知:“八日至十八日……婦女著白綾衫,隊而宵行,謂無腰腿諸疾,曰走橋!泵髦苡谩蹲甙俨⌒小罚骸岸汲菬羰写侯^盛,大家小家同節令。姨姨老老領小姑,攛掇梳妝走百病。俗言此夜鬼穴空,百病盡歸塵土中。不然今年且多病,臂枯眼暗偏頭風。踏穿街頭雙繡履,勝飲醫方二鐘水。誰家老婦不出門,折足蹣跚曲房里。今年走健如去年,更乞明年天有緣。蘄州艾葉一寸火,只向他人肉上燃!憋@然,元宵節“走百病”這一風俗是有據可查,有章可循的,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當中的一個精品內容。
總之,元宵節為什么可以“走百病”?就是它可以通過人上下肢的協調運動,并配合深而均勻的呼吸和長時間的行走,達到一個強身健體的良好功效。
|